让青少年在劳动教育中“动起来”

——韩城市新城三小关工委关于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调研报告
来源:渭南市关工委办公室 作者: 时间:2020-11-17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也是青少年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要从小就开始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才能在未来步入社会这个大集体中快速适应,健康的全面成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这些重要论断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劳动教育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存在问题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每个人一出生就注定是一名“劳动者”。“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圆梦精彩人生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劳动筑起“中国梦”,劳动对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体系中,劳动教育仍是短板,劳动教育在实际开展状况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一些问题。

(一)劳动教育思想意识弱化

“重教轻劳”、“学而优则仕”等这样的观念,如今还普遍存在,一些家长、教师,依然认为劳动和教育毫无关系,甚至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是劳动教育思想意识薄弱,一些家长认为学生唯一目的就是学习,不让学生参与做家务、做劳动,导致学生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当然,也有些学生能够在家长的督促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但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自觉主动做家务的主观能动性不足,没有养成自主劳动的习惯,劳动意识有待提高。

(二)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

现在很多青少年没有养成自主自觉劳动的习惯,让学生做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基本家务劳动的时候,总是推三阻四,要有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和诱惑才愿意行动。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一定的实践学分,但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没有真正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只是为了得到学分;在家庭中,有些学生把自己应该做的基本劳动作为条件,来换取想要的奖励。这种“功利性”的劳动习惯一旦养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害无利,这也脱离了“育人”的核心和本质。劳动不仅仅可以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对个体和群体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使受教育者在劳动中体验、追求幸福感。

(三)劳动教育机制有待提高

目前,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匮乏,缺乏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研讨和交流活动能力;在教师的综合评价体系中,也没有劳动教育成果的评估,导致教师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在劳动教育考核方面,学校对学生实践考核只停留在表面的知识层面,而对学生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技能方面的考核不够到位。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劳动认知与行为脱节,劳动意志和劳动体验薄弱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劳动是必要的,说明学生在劳动的认知层面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判断,而上升到行动中,人数就出现了减少,学生的劳动认知与意志行为脱节;学生更倾向于完成简单的劳动,一些有过程性、对技能要求相对较高的劳动则较少参与。从实际做家务时间来看,中国人均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不到20分钟,相比于美国72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来说,还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学生在总体上缺乏劳动体验。

学校在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培养的同时,也应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和体验。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生活化和实践化,促使学生知行合一,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适当地布置一些劳动“作业”,加强家校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意志和劳动体验。

(二)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流于表面,学生主体性体现不明显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依旧是以传统的讲授的式进行劳动教育,实践性的劳动教育较少,学生缺乏主体性。

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一门以经验和实践为基础的课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贴近生活的教育更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根据地方和学校实际与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劳动教育教材的编写,开展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学校劳动教育从求形式向要质量的转变。

(三)社会劳动教育缺乏,难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从社会劳动教育的调查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劳动认知的获得,还是实际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在劳动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学生较少从社会媒体等渠道获得劳动知识与技能,参与的社会劳动内容也略显单一。社会劳动教育相比于学校与家庭劳动教育,总是被大众忽视。与此同时,学校、家庭与社会劳动教育常常处于各行其是、很少沟通的状态,这就使得劳动教育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四)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内容形式缺乏规范管理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课时安排不足且师资缺乏,其原因还在于缺少标准的、可操作的评价机制。由于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与反馈作用,从而阻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劳动教育评价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缺乏规范,同时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劳动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三、思考与建议

(一)组织劳动实践,真正领悟劳动教育内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是书面上理论性的东西得来的感受总不是很深刻,要想真正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往往要去生活实践中亲身真实体验。因此,劳动教育的开展要丰富实践活动形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比如:从小就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劳动的能力,对于小学生,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事自己做这种意识,埋下一颗勤动手、爱劳动的种子,让孩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己照顾自己,让学生通过亲生实践,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意义。

(二)多方联动,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阵地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启蒙老师,很多家长太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什么事都不让孩子自己做,以为这是对孩子好,可以让学生心无旁骛的学习。其实,反而害了孩子,造成了很多所谓的“书呆子”,导致子女劳动能力弱化,甚至存在子女去上大学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长陪同洗衣做饭的现状。因此,在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教育引导家校互动,提升家长对劳动教育意义的认知和配合。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风向标,如果将劳动教育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升学、就业、人才选拔过程中的重要指标,毋庸置疑,全社会可能将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文化风气,这有助于学生自觉培养劳动能力。同时,还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多方参与、积极配合,提供多方资源和支持,推动学校教育顺利开展。全面开展劳动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光靠学校发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个人、制度等多方资源整合联动,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普及、整体推动。

 (三)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犹如指挥棒。在培育正确的劳动观方面具有根本性作用。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激发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