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关工人谈家风:耕读传家 诗书继世

来源:富县关工委 作者:张有世 时间:2020-9-11

作者简介:张有世,富县交道镇人。2012年4月起,担任富县关工委副主任。他在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家风家训教育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富县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家风家训具有使人修身立命,被社会所接纳的意义,具有荫泽后代,光宗耀祖,使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发展的意义。千百年来,“孟母三迁” “岳母刺字”的故事广为流传,《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熏陶和积淀,才能成为后人的意识和行动,才能成为束缚子孙的内心准则,引导下一代成人成才。我家虽无成文的家规家训,但祖辈却用言传身教将一生不变的家国情怀,融入了几代后人的血脉。

我家世居富县交道塬王尧科村,世代桑农,“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家风在东西两塬为人称道,虽未有达官显贵,也算得上名门望族。百余年来,方圆几十里人们有句口头禅“进了王尧科,秀才实在多”。据《家谱》记载,我祖上从山西洪洞迁徙,颠簸辗转到此,安居乐业,置地修院,至今有十六代。七世祖张恺,字南风,“德行著闻,为乡里所敬服”,恩荣八品寿官,其孙辈兄弟6人,中秀才5人,曾孙辈9人,中秀才6人,其中我高祖张贲中道光年间秀才。由于同治年陕甘回民之乱和光绪三年旱灾,房屋焚毁,仓箱空虚,到我祖父辈家道中落,然朴厚勤劳的家风,激励祖父艰苦创业,使家道逐步恢复元气,重置塬地近百亩,沟地60亩,并在交道街修建骡马大店一座。虽不算大富大贵,光景还算殷实。祖父生于1891年,逝于1971年8月,享年八十岁,一生克勤克俭,精于农事,为人和善,德高望重。

良好的家风,亦影响到父辈和我姐弟,父亲年轻时经外祖父介绍参加八路军,供职于陕甘宁边区保安处茶坊检查站,1942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随军转战于长城内外,曾参加六十亩梁战斗和解放洛川战役,解放后因与伯父分家,劳力不足,加之长年在外膝下无子,申请回家务农。父亲一生勤劳厚道,性格直爽,是村上数的上的“农头”,可以说精于农事、擅长饲养,样样都是一把好手。母亲从我记事起,年年采桑养蚕,织布纺线,针线茶饭,挪前攒后,精打细算,村人有口皆碑,即便是生活困难时期,也未曾让我家有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发生。他们的行为也影响着我从小拾草采药捡麦穗,打柴拾粪捡煤渣,干活非常卖力,玩伴戏称我为“争干脑”。

 

祖父虽未入学堂私塾,却非常注重子孙的学习,传承“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祖训。我记事时,祖父已是耄耋之年,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有时睡在炕上还念念有词;“早知书中有黄金,高点明灯念五更”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我常常趣笑祖父睡着还念经。我第一天上学回家,祖父即问我:“先生打你了没有?”,我说:“没打”,祖父则说“那你念不下书,先生都没有打你”。成人后才知道祖父“严师出高徒”之苦心。祖父兄弟三人,兄长英年早逝,伯父仅三岁,祖父母却视为己出、待若亲生,精心抚养,将伯父供至富县高小毕业,本应到榆林或西安上中学,但由于连年战乱,放心不下,才未继续就读,而回家经营骡马大店。父亲虽未读过几年书,但熟记“三字经”,他深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如物” “勤有功,戏无益” “头悬梁,锥刺骨”之古训,以至于我家堂兄堂姐兄妹六人及我姐弟二人,除二哥富县首届高中毕业,因家中劳力不足,回家务农外,其余7人均吃“皇粮”。

祖父还常爱说“夜饭少吃,赢官司少打”,父亲也常教育我们“吃亏是福”“胆小殷勤,迟睡早起”。而胆小者,并非胆小怕事不担当,主要是教育子孙,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能欺人霸道,不能与人打官司闹事非,不可与人争多论少,争高论低,懂得谦让,其实现在想起来,某种程度上也可得到能力之外的一些收获。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父母亲十六岁结婚,三十六岁生我,和同龄人儿女满堂相比,也算是老来得子。但父亲爱子不惯子,对我要求非常严格。记得小时候和玩伴将本家大哥自留地栽的蒜苗拔了食用,被路人发现,父亲收工回家得知,便抓住我的耳朵将我揪在大哥地里,硬要将已晒焉的蒜苗重新栽上,并要扶正,烈日当空,我一边哭一边栽,但无论如何也栽不直,大哥来到地里,发现父亲已将我耳朵拧红、耳柄撕裂,再三求情,父亲才饶我回家吃饭。母亲可谓慈善,她常给我讲古话,其中有一则故事,至今记忆犹新,“从前,有一大盗,母亲从小娇生惯养,经常干些小偷小摸之事,她母亲不但不严格管教,反而夸儿聪明有心眼,长大后恶习见长,盗窃成性,被官府抓获,临刑前则要见其母一面,见其母后则说要最后吃母亲一次奶,其母无奈答应,盗贼一口咬下母亲的乳头,并说我今天的下场都是你害的”。到现在我还和母亲提起此事,母亲则笑着说:“那还不是怕你不走正道学坏了吗”。

“百善孝为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困难,冬季并无取暖设施,祖父已年近八旬,父亲为了让老人御寒,经常早出晚归,挖柴疙瘩烧木炭,为其父取暖熬茶,祖父却邀村上与祖父同龄的一王姓长辈常来我家喝茶聊天,并将一大笼木炭赠与他家。那时候生活虽然困难,物资匮乏,但母亲却能粗粮细作,尽量让祖父吃好,将队上分的糖萝卜,切成细丝,熬成糖浆,供爷爷蘸馍食用,而自己却点滴不吃,到现在母亲已九十五岁高龄,耳不聋,眼不花,每天早上一壶茶,晚上两杯酒,从不间断。而我妻待婆婆如生母,细心照料,关爱有加,我们结婚三十六年,从未与母亲红过脸,2004年父亲去世后,怕母亲孤独,接至县城,十六年来,除正月初一外,每天早饭一碗鸡蛋羹,雷打不动,坚持始终。母亲两次住院,妻子昼夜陪护,饲药喂饭,关怀备至,以至于医护人员和同室病友以为是女儿陪护。我参加工作时在本乡教书,父母叮嘱我忠孝不能两全,年轻人以工作为重,特别是当老师不能对不起良心,误人子弟等于杀人父兄。我到县信访局任职,父亲则说:“鸡司鸣、狗守夜”各有其事,“当领导不能做亏心事”。因而,我暗暗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不愧组织,不负百姓”,任职十年,也得到组织和领导的肯定,并授予我“人民公仆”称号。

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清风气正的基础,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传承优良家风,广泛推广,发扬光大,弘扬正气,抵御歪风,促进家庭和谐,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后辈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